耐火材料的成长历程
加入时间:2012-08-13 最后编辑时间:2012-08-13 文章出处: 作者:
耐火材料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建材、有色、化工、机械、电力等高温工业生产过程中,是高温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高温工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追溯历史,我国耐火材料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制造并首先应用于陶瓷工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与其他工业部门一样,一直处于落后状态。1949年,全国耐火材料生产总量仅7.4万吨,冶金工业所需耐火材料,甚至连一般锅炉用耐火材料都要靠从国外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发展,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建国初期,国家投资近亿元改建了唐钢、太钢、鞍钢所属的一批耐火厂,同时将山东、河北、上海等地的几个玻璃砖瓦厂改建成耐火材料厂,还在苏联援建项目中,新建了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的鞍钢大石桥镁矿镁砖厂。在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全国耐火材料生产总量达101万吨,比1949年提高了12.6倍,生产出了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高铝砖、镁铝砖等一批新产品,开始改变了我国耐火材料产品品种单调的局面。以此为标志,耐火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行列。从“二·五”开局到1978年的 20年间,为满足高温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继20世纪50年代投资近4亿元陆续新建了洛阳、北京、王村、武钢、包钢、秦皇岛、德阳等一批耐火材料厂后,在“三·五”、“四·五”期间,为解决西南、西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又投资6亿元先后新建了攀钢、贵阳、西北等一批耐火材料厂。尽管经历了国民经济调整,全国耐火材料工业的产量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1978年达487万吨,耐材制品的产品质量和品种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半封闭状态转向行业开放,从小生产状态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实现了从数量型向品种质量型的转变,逐渐走上了依靠技术进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企业综合素质,耐材品种质量,科技效益和生产规模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在高温工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人们对耐火材料工业与高温工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观念的更新为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据统计,我国目前规模以上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已达到2000余家,1950~2008 年累计向国家提供了2.74亿吨耐耐火材料。特别应该提出的是,2008年我国耐火制品的年进口量,仅占国内耐材总需求量的不足0.3%.这足以证明我国耐材行业的产品,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高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耐火制品的出口量也逐年递增,市场遍及东南亚多国和美洲、欧盟、俄罗斯等150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成----从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1978年,是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期。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生产规模、产业结构,还是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都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转换机制、着力自主创新,促进了耐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耐材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研发、自主创新,加快了耐材工艺装备的更新换代,增强了中国耐材行业在世界耐材行业的竞争能力,为我国高温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历程,生产迅猛发展,产品和品种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新的飞跃,主要是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果。1.改革开放促进了耐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回顾耐火材料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中占主要地位的国有耐火材料企业,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共存的双轨制条件下,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另一方面,狠抓企业整顿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成了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经营生产型的转变。第二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些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联营开发新产品;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这个时期河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几个地区的民营耐火材料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雄厚的实力迅猛发展。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一批优势企业,在保证自身耐材产品发展的同时,不断拓展新产品的发展空间,向建材、化工、镁合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增强了耐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改革开放推动了耐材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的速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为适应钢铁、建材、电力等工业的发展需求,先后开发了高铝砖、镁铝砖、焦炉硅砖、不定形材料、焦油结合白云石砖、电炉顶高铝砖、烧结刚玉砖、熔铸砖、大型玻璃窑用硅砖和黏土砖、普通硅酸铝耐火纤维,熔融石英质浸入式水口,整体塞棒等连铸专用材料。从数量上保证了钢铁、建材、电力等工业的生产需求,但在质量和品种配套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也适应不了高温工业新技术的迅速发展。①耐火原料。业内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非常重视耐火原料的研发,采取提纯、均化等不同技术路线,使天然原料的品位、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研发了大量的合成原料等优质新材料,为耐火制品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在高炉长寿方面,巩义五耐以刚玉为主原料,采用微气孔结构的特殊工艺研制的高炉陶瓷杯用微孔刚玉砖,解决了抗碱浸蚀性、抗炉渣浸蚀性和微气孔3个技术关键,其综合使用性能达到或超过了国外陶瓷杯壁用棕刚玉浇注块的性能指标。③建材及其他行业用耐火材料。1986年以前,我国玻璃窑用电熔锆刚玉砖(AZS)和α-β刚玉砖的产品质量不达标,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该产品主要靠进口。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沈阳耐火材料厂从美国CE公司引进了生产电熔锆刚玉砖的5吨电炉及配套装置,通过消化移植,采用了更合理的生产工艺,生产出41号氧化法无缩孔浇铸和普通浇铸等系列电熔锆刚玉熔铸制品。1992年,北京瑞泰公司研制生产的α-β刚玉砖在通辽玻璃厂试用成功。特别是2000年后,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保证了玻璃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结束了大型浮法玻璃窑用耐火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方面,营口青花集团等企业选用优质镁砂和高品位铬矿,采用不同工艺路线研制的水泥窑用直接结合镁铬砖、半再结合镁铬砖在国内大型水泥回转窑高温带使用,效果甚佳,替代了进口,同时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北京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用新型板状刚玉浇注料”,不但满足了水泥生产需求,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权。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研制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制品,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国内国际电解铝行业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达40%,已成为电解铝工业市场上的知名品牌。该院研制的系列高纯刚玉耐火制品及配套产品,在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加快了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由于我国耐火材料重点骨干企业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两个5年计划新建、改建的,而后虽有所改进,但到上世纪80年代初,行业的总体装备水平与先进国家比仍差距较大,一些中小企业的装备水平更差,但从3个阶段可以看出使用设备有了大幅度提高:①第六个5年计划(1981~1985年)期间,以宝钢、有色冶炼厂和大型水泥回转窑等重点国家引进项目急需解决配套耐火材料为契机,国家出资近10亿元改建了一批耐火材料厂,使我国重点耐火材料企业的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台阶。②“八五”(1991~1995年)期间,国家把优质合成镁钙砂和合成优质镁钙碳系列耐火制品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建各种天然原料和合成原料生产线15条,先后研制出与之配套的大吨位(最大1600吨)抽真空双面加压摩擦机、强力混砂机等先进设备,自力更生改造了1000吨摩擦压砖机,消化吸收研制了750吨复合压砖机,用于大型薄板坯和特异型制品的加压振动成型机及三相铁磁分离器等,使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耐材产品生产装备实现了国产化,部分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耐材行业的总体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耐火材料生产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装备水平又在不断升级。先后有企业从德国、日本购进2000吨全自动液压机、机械手、混砂机等先进设备;一些耐材生产集中的地区,在节能减排、环保综合治理中,拆除落后倒焰窑的同时,新建一批隧道窑和梭式窑。既更新了装备,又扩大了产能,同时也提高了业内中小企业热工装备的整体水平。4.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耐材行业在国际耐材行业的竞争能力。改革开放初期,耐材行业开始由半封闭状态向开放型转变,陆续与日本、韩国和欧、美、澳洲的10多个国家建立了有技术交流合作的商务关系。不仅组团参加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专业活动,还先后举办了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和国际耐火材料工业展览。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耐材行业生产的发展,我国耐材行业的进出口贸易也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耐火材料工业新的飞跃。60年发展风雨兼程,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成果丰硕。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和冲击的特殊形势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耐材行业发展规律,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生产总量,调整产品结构、着力降低成本,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耐材”,促进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健康平稳发展